”,随着天色渐晚,秋日的山色变得更加苍翠,带来一种略带冷色的寒意,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潺潺流过青石。这样一幅画面,不需多言,就有一种日暮的感觉,其中又以“转”、“日”两字用得好,“转”带着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山色变得越来越浓了,这和秋水的潺湲对应了起来,如一个优美的快进镜头。
”,从“柴门”可知诗人是隐居在乡村间的,这一意象,早已经成为了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象征,而拄着拐杖,倚靠在门口,耳边是泉水和秋蝉的声音,这种安逸的生活,当真是雅致无比,诗人所描写的听觉已经如此令人羡慕了,那诗人所看到的景象,除了苍翠的寒山,还有什么呢?
王维这首诗,写得极美,情景交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现,诗人不仅在炼字组句上别有匠心,在结构上也与一般诗不同,一联、三联以写景为主,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二联、四联以刻画人物为主,将隐士形象突出地十分生动;景与人相映成趣,堪称物我一体、水*融,其风物之美、闲居之乐、友人之情,均是极真极纯,这样的闲适生活,真的是能让人心灵放松。
接舆是楚国狂士,曾嘲笑孔子奔波于各国之间,而自己却狂歌痛饮,潇洒通透;陶渊明大家都很熟悉,曾写《五柳先生传》,是一位诗酒自娱,读书隐居的高士,自喻五柳先生。无疑此处王维是拿接舆比作朋友裴迪,自己自比五柳先生,两人饮酒赏景,不觉大醉狂歌,尽享辋川闲居之乐!实在令我等打工人羡慕不已。
前面六句,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有一种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诗句的字里行间中,也表现出了对陶渊明诗歌的致敬,而到了末尾两句,诗人干脆直接引出陶渊明,还用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接舆来作伴,说,“
”。渡头落日处,炊烟袅袅时,落日的余光映照着村里的孤烟,组成了一幅和谐柔美的图画,落日景象是自然风光,炊烟是农家在做晚饭,这两方面既突出景色的宁静淡远,又突显着人情味的和谐,可见并非诗人随笔而写,而是独具匠心的剪裁。陶渊明曾写过“
现代社会节奏迅速,各行各业都无比的“卷”,弄得大家焦虑异常,身心俱疲,倘若能慢下来,寻找一点闲暇时光,读读王维的这首诗,甚至体验一下王维诗中的这种生活,那无疑可以让心灵澄澈,让人*放松,幸福感提升不少!
”的宁静和惬意,着实令人羡慕。王维曾在终南山隐居过一段时间,他的好友裴迪也曾在此隐居,有段时间,两人经常在辋川附近游赏,“
”的名句,极有韵味,现在王维同样是写村烟,却写出了另一种宁静和谐的样子,当真是各有特色。王维这两句,也因其剪裁的匠心、和谐的画面、美好的意境,成为了后世传诵的千古名句!
全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清新脱俗、语言精美、写法独特,写意传神、形神兼备。
颈联转写人的活动,作者描绘出这样一幅鲜活的画面:沐浴着落日的余晖,作者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边,在风中听傍晚的蝉鸣,一副惬意、悠闲的神态在画面中呼之欲出。“柴门”,即简陋的农家用门。王维崇尚仁怀善举,淡泊名利,所以作者的居所并非豪华,生活用品一切从简,心情更加舒畅。
颔联继续写景。五句“余”既体现夕阳徐徐落下的画面,又准确体现夕阳下沉的地点。六句“孤烟”指一道炊烟,“上”字写出炊烟垂直向上升腾而非袅袅盘旋的情景,简直和王维的另一名句“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六句还使我们想到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名句,体现喜爱山水田园风光及喜欢安逸娴静的隐逸生活,两位作者是相通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