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作诗集《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小涛:我们朱家并没有专门制定过家规家训,也没有刻意营造过家风。但是朱家几代人,确实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和品质,这也许就是无形家风的力量吧。
在祖父的日记中,我经常读到这样的字眼:“我太自私了”“过于懒惰”“不够努力”,等等。1926年,他亲身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目睹了血雨腥风的场面,后来写成了《执*大屠杀记》一文,痛斥当局的暴行,但他也坦率承认,自己当时有点害怕。对于自己的“由怕而归于木木然”,他自责道:“实在很可耻的。”这正是他诚朴正直天性的自然表露。
中国知识界赞誉朱家兄弟,说“北有朱自清,南有朱物华”。他们兄弟一文一武,一南一北,如同双星闪耀,也是朱家的骄傲。
年,由于所谓历史问题和海外关系的牵连,三叔祖被剥夺了工作权利,失业在家多年,生活困难,但是他没有一味抱怨,而是每天义务扫大街,给孩子补文化课。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妻子支撑。本来想要二哥朱物华安排一个图书馆工作的位子,但二叔祖不肯*。不过,在那几十年里,二叔祖一直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弟弟。
大伯父曾说:“以我的职位捞点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不能给父亲脸上抹黑,更不能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老百姓的事。”
朱小涛:二叔祖朱物华是我国电子学科和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培养的学生有杨振宁、邓稼先等。他和兄长朱自清一样,一身正气,热爱祖国,严谨治学。二叔祖是一级教授,每个月工资三百六十五元,但他只拿三百元,说人不能太贪心。
朱小涛:我祖父前后有过两次婚姻。他的结发妻子武钟谦,扬州人,我的祖母,生三子三女(幼子早夭),因病去世。他的继室陈竹隐女士,成都人,我的继祖母,生二子一女,也已去世。
我的姑姑朱韵,是三叔祖朱国华的孩子。由于受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的牵连,小学毕业就辍学,十六七岁从上海去云南务农,回城后当车工,自学文化课。1988年,她参加招干考试,此时她正好在上海郊区给一个*的子弟补课。那位*说:“报考我们这里的单位吧,我来帮你安排。”她拒绝了,她认为如果考得不好而被录取,这对考得好的人是一种不公平。结果,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银行录取。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