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张笑脸来自凤县一个学龄儿童。作为秦岭山麓里的一个城市,这里除了有陈仓道干道遗址,还留下了四通八达的连接小道。采访团在这里探访了一条小道上的驿站遗址,聆听风中传来的那一声:“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第二站,采访团来到陆游留下“铁马秋风大散关”诗句的古大散关遗址。在这里,我遇到了让我感怀许久的第二张笑脸。
那是一种自豪的情绪,来自宝鸡市古大散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韩雪梅。当时,她站在大散关遗址上,聊到自己已退休多年,放弃了家里安逸的生活,参与到大散关遗址的保护和传播工作中,向来往游客讲解大散关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宋朝抗金时的贡献,以及这里涌现出的历史人物。
遗址淹没在秦岭深处,道路曲折,地势险要,崇山峻岭间散落着古代文人留下的题字。行走中,该儿童突然从路旁树丛中钻出来,笑着对我说:“快来,这里有字。”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一路走来,我不停地感叹古人智慧,同时也为蜀道两旁今人的生活状态而感动,那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自己选择的生活的自豪,以及对崇山峻岭中历史遗迹的敬畏。
这种从容,让我看到一个陕西人,对家乡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如在采访最后他所说的:这里遍地秦砖汉瓦,不论说什么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我并不抗拒和专业团队合作,也不抗拒现在做的事情商业化。”刘希平说,他此前的所有工作全是一个人在努力,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都十分有限,“十多年了,有成绩,但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一起挖掘这条刘邦、诸葛亮、曹操都走过的古道背后的秘密。”
年,刘希平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陈仓道”,简介为:探究陈仓道及陈仓道经过的宝鸡、凤县、两当、徽县、略阳、勉县、汉中的前世今生。推介陈仓道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壮美的风光。
“又去秦岭啊?”这是15年间刘希平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出自他的妻子。“退休前,我一年会完整穿越陈仓道两次,针对性地探访更是数不清楚。”刘希平说,退休后寻访陈仓道的次数就没法统计了,“一年要走个十余次吧,每当听到一个新故事、不确定的说法,我都会实地去看看。”
刘希平感到十分震惊,没想到自己眼中的“后花园”遍地是故事。“从此,我这个学计算机出身的理科生便‘走进’了陈仓道,一发而不可收。”他说。
推文最后,刘希平向广大的创作者发出邀请:“如果您对讲陈仓道故事感兴趣,且在摄影、摄像、绘画、音乐、朗诵、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非常欢迎毛遂自荐,咱们一起制作纪录片《陈仓道》2.0吧!”
除了与坊间传闻较真外,刘希平对历史热点也不含糊,无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和尚原地址”等,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结论。
有这样担忧的,不仅是刘希平。最近有不少专业的宣传团队找到他,想与他合作,把他对陈仓道的考证进行包装,进一步讲好陈仓道的故事,把陈仓道上美好的一面展现给更多年轻的观众。
老刘名叫刘希平,1962年出生于“遍地秦砖汉瓦”的陕西,2008年在陈仓道秦岭梁到大散关段与友人交谈时,重新认识了这条祖祖辈辈走过无数遍的古道。从此,他一遍又一遍地循着刘邦、诸葛亮、陆游的足迹,在陈仓道上,用脚步探寻历史的路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