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在《PsychologicalScience(心理科学)》上的研究显示,男人在进化过程中,最丢脸的事情就是没有繁衍的机会。为了与异性结合,他们普遍会高估自己的性吸引力,从而增加繁衍机会,即使最终失败了,也没啥损失。
自恋的*动力模型主要由两个有重叠的学派主导,一个是自体心理学学派(theselfpsychologyschool),另一个是客体关系学派(theobjectrelationsschool.)。
其中,真正的自体支离破碎,受到压抑,而虚假自体则掌控了这个人。由此,自恋者学会通过隐藏被他人拒绝的部分来拒绝自己。
在*中*师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自恋者会试图操纵*来治愈其受伤的自我,而不是探索其背后的自卑感和绝望感。
从本质上说,不论任何时候,只要环境(特别是重要他人)要求个体成为不是他/她的样子,这种自恋损伤就会出现。
正如自恋者的自恋是由于环境“需要”,自恋者眼中的他人也不是他们真正的样子,而是自恋者需要他们成为的样子。
“不要成为你自己,成为我需要你成为的样子。你原本的样子让我失望、受威胁、生气、受刺激。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样我就会爱你”(Johnson,1987;P.39)。
如果这种挫折仅仅只是略微超过个体应对能力,那么个体体验到的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frustration)。
在某种程度上,自恋防御机制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在自恋者中尤其普遍。这些防御机制被用来保护自恋者免受自恋伤害。
当无价值感出现的时候,为了避免去体验这些无价值的感受,自恋者会尝试让自己忙于各种活动中,这样一来,他/她就没有时间去体验那些感受了(Manfield,1992)。
比如,如果一个自恋者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他/她就会寻找那些让自己觉得有吸引力的人来融合。承认与客体分离的自恋者存在于更高的水平,然而,视客体与自己相似的自恋者,就此种程度而言,认为客体同样有相似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方式往往能让自恋者忽略人们的真实反应,从而维持自大的幻觉。因此,自恋者在被夸奖时自大感会增强,而遭受批评时却通常不会受影响,而是去贬低批评自己的人。
年,Ellis最先将“自恋”用于描述心理现象。Ellis描述了一种自体*(auto-erotism)的特殊状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