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接受生命是改变着的,是无常的,是不安全的,勇敢活在这种不安全感中,对改变说“是”,对混乱说“是”。
然后,试着敞开心扉,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和自己聊一聊。得到允许后,坦诚说出你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去责备对方。
举一个例子,一位妻子询问她的丈夫,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当她的丈夫拒绝后,她可能会生气,甚至抱怨丈夫不如从前那么爱自己了。于是,争吵很容易发生,从而影响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怜的人”,撇除头脑里的那些受害、报复和恐惧,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上,你会有意识计划去做一些什么,帮助自己撑过难关,完成生命的自新。
可她自己并不这么觉得。她甚至还会为自己感到幸运,因为她有一个对她不离不弃的老师,以及一些关爱自己的朋友。通过他们,她读书认字,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不爱自己,就等同于默认自己是不可爱的,更是不值得被爱的。当爱来到自己面前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怀疑这份爱的真实性,从而产生逃避、拒绝等行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待生命中的人、事、物的态度,与他的快乐与否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他的内在幸福体验。
如果太在意他人的想法,用他人看我们的眼睛取代自己的眼睛,为了获得喜欢、接受或重视而迎合、取悦对方,最终会沦为一个可怜的乞丐,失去尊严和完整。
我们的大脑最善于做分析和比较,当你发现它在发出某种批判的声音时。你要觉知,这只是你父母或是你年幼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的声音。
所以,当情绪发生时,作者建议我们,应该承认自己内心感到不舒服或痛苦,并且认识到这种感觉只是被对方触发了,并不是对方的错。千万不要陷入头脑发出的“他不爱你,根本不关心”之类的声音里。
当你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是”时,你就摆脱了旧有观点、信念对你的束缚,挣脱先入为主的偏见,进入新的生命地带,你会获得解脱,走出局限,不再像往常一样,受大脑的控制和折磨,从而获得生活的圆满、洒脱与幸福。
通过阅读《对生命说是》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生活快乐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
举个例子,当你因火车延误而错过了一个重要会议时,你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只顾担心会发生的后果。
她曾是一位著名律师和成功商人,却放下金钱、地位,追随修行导师,在印度隐居了近三十年,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走出了企图*的人生低谷,最终完成了个人的灵性体悟与成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