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卿云歌》,原文是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记载在《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诗歌,相传尧帝以此为座右铭,日日谨慎,他认为人不会被大山绊倒,却很容易被小土堆绊倒。
这里我将“帝力”二字解释成了“帝王的力量”,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解释成“帝王的力量”,有的解释成“天帝的力量”,当然了,针对《高士传》中没有“帝力”二字,而是用了“帝德”,所以也有些人把“帝德”解释成了“帝王的恩惠”。
所以,具体哪个说法更有道理就看众位看官的个人选择了。但是不管是打猎还是耕种,都跟我们在第一篇中提过的诗歌起源于劳动有关,侧面也能佐证我们对于诗歌起源的探究过程。
但是大概意思是差不多的,基本上表达的都是:太阳出来就劳作,太阳落山就休息,凿一口井来喝水,耕田种地来吃饭,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而在原始的部落战争中,这种投击也成为作战技能,所以,远古的人类为了投击得更准确,平时便要反复练习,便于形成*记忆。我琢磨,这个活跟现在的篮球运动员应该差不多,大家都是为了吃口饭嘛。
击壤,对于“击”的含义自然是击打,那这个“壤”是什么呢?其实看到“壤”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土壤”。而根据《辞海》的解释:“壤,泥土的通称。”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击壤”中的“壤”字应该是土块的意思。
而“壤”呢,也在时代前行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邯郸淳在《艺经》中记载的“壤”已经是用木头做成,更为耐用,其形状前宽后窄,长约一尺四,宽大概三寸,有点像鞋。游戏时,先把一个壤放在地上,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击中者为胜。
本来是打算只讲讲《击壤歌》,但是与之类似的其他一些诗歌我也拿来让大家尝了尝,尽管有着诸多疑问,但毕竟沈德潜老先生在《古诗源》中以《击壤歌》为诗歌源头,所以,且以此为契机,跟大家聊这么多吧。
而诗中提到的这个“击壤”,据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源于狩猎生产。这个其实一点都不意外,毕竟先人们在农业发展起来之前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狩猎。
当然,再到后来,狩猎作战的工具得到了发展和改进,人们制作了弓箭、弹弓之类的武器,自此以后便不再依靠土块、石块来狩猎,所以这种投击练习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
同样的,对于王肃伪造《孔子家语》一事,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观点,早在1973年,*定县的汉中山怀王墓中出土大批竹简,其中有定名为《儒家者言》的一部分竹简,其中有十章内容与《孔子家语》基本相同,这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了,三国时期魏国王肃伪造的书怎么会在汉代墓葬中发现呢?所以清华教授李学勤先生在研究《儒者家言》之后指出对今本《家语》的认识应当重新考虑。
所以,对于《南风歌》,我们大概可以总结一下结论:尽管当下有一些学者从其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出发,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年代提出质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记载诗歌的古籍和这首诗歌中“兮”字的用词中了解到,虽然它未必出自于舜帝时期,虽然它很有可能在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经过了加工润色,但《南风歌》确系是一首先秦时期带有楚地韵味的诗歌,
话说回这首诗歌,这个壤父也不知是哪里来的老头子,瞅瞅人家这厉害劲儿,谁都不放在眼里,要不说诗歌浪漫呢,我就想说这老头儿这么厉害咋不上天呢?不过话说回来,这老头儿也是挺闲的,我估摸着他要么是自己玩,不然就很有可能是带着孙子一起玩。
然而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所以今人对于这首诗是王肃伪托的观点也一直在商榷,比如学者逯钦立先生在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就曾指出《南风歌》不是王肃伪作的观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