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1处,利用Bing(ChatGPT-4)帮我总结PaulGraham的文章,形成文章摘要。第2处,提示Claude帮我生成AlphaGo的例证。
小知识: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为常随侍者,专注地服侍佛陀二十五年,谨记无误佛陀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次结集,就是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大家阅读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意思就是,
:重读书籍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重要的观点或想法被书中的人物或作者所证实或支持,从而增强我们对这些观点或想法的信念。这就像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一个定理,让它更有说服力。
人的一生做过太多事情,小时候的捉迷藏游戏,背没一首唐诗,做一道数学题,做一顿饭,爬一次山,交一个女朋友。很多事情的我们都已经忘记了,或深深埋在自己记忆的深处,那么做那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
上面的文章,作者不仅只说了阅读,还总是说"经验",对应我们的古话就是:行百里路,读万卷书。类似知乎当前这个问题《读完一本书之后又忘了,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同样可以问:1.人的一生中遇到那么多人,有小时候的玩伴,有隔壁班的同学,有说了一两句话的路人。太多人我早已经把他们忘记了,那么遇到这些人的还有什么意义?
心智世界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试图去拟合外在的现实世界,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规则和框架,来优化和更新旧的模型——这就是一个成长的循环。成长,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优化已有模型,重建思考方式是目的,选择哪些外界信息作为训练模型的语料是手段,记住原文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和人类成长是类似的,我们通过阅读、经验,不断吸收外界信息,优化我们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度。每一次模型升级,都是我们打破原有框架,重建认知的过程。记忆中的一本书,一段经历,就像AlphaGo记忆中的一局对弈。我们可能已经忘记细节,但那些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模式,却仍留存在我们心智模型的基因链中。
有太多富有智慧、人生经验的人,他们的心智频率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在人类文明中回荡。它等着你敞开心扉,跨越时空接收,它能拨动你的心弦,调整你的心智模型,与他同频。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重读书籍可以让我们用不同的心态和知识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从而更新我们对世界的模型。这就像重新编译一段失去源代码的程序,让它更适应当前的环境。
作者本身是个计算机软件专家,或者说是一个牛逼的程序员吧。接下来他用程序编译器的原理解答了自己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两部分:
作者提出这个想法已经过去十年了。今年是大语言模型(LLM)爆发的一年,我们用大语言模型替换作者类比用的编译器,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大量高质量的语料,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模型,而不是仅仅让它记住。如果仅仅是记住,索引、方便查询,那仅仅是一个搜索引擎而已。我们读了大量的书,为了训练我们自己的三观心智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现实规律。如果阅读仅仅是为了信手拈来或倒背如流,那我们仅仅也是阿难。
:作者认为,阅读和人生经验,训练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即使我们忘记了阅读或经验的具体内容,它们对我们的世界模型的影响仍然存在。我们的思维就像等待编译源代码的编译器,它能运行,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