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11]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自虎牢关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洛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鲁温以河南隆,略定嵩、陕、陈、汝诸州,遂捣潼关。李思齐奔凤翔,张思道奔鹿阝城,遂入关,西至华州。
[1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14]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遣裨将分道徇*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师次临清,使傅友德开陆道通步骑,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长芦,扼直沽,作浮桥以济师。水陆并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
[20] 明冯梦龙《智囊·上智部》:大将军达(徐达)之蹙(cu,追逼)元帝(元顺帝)于*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常遇春)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且未然。及归报,上(朱元璋)亦不罪。
[8]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
[10]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副将军遇春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者。还军济宁,引舟师溯河,趋汴梁,守将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贞等降。
[7]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12]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达曰:“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帝曰:“善。”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
元朝严重的***使得各地农民起义迭起,势如破竹,仅山东、*地区,就有三百余起农民*,蒙古统治者比鲜卑统治者的残暴程度更加严重。
元朝灭亡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元朝是蒙古族人建立的。他们在进入中原之前,只是一个游牧民族。且处于奴隶化社会阶段,文明程度低、有勇无谋,缺乏治国的能力。
不开科举考试,不能把文化人吸纳进入统治体系。许多读书人都始终游离于元朝政权之外,习惯于马上得天下的蒙古人没有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很亏归于失败。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主要是以下几步: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原因四:内部夺权,暗争暗斗元中期的政局动荡表现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十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对一个统一性大国家来说自然不是好事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