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仿佛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会深受人们喜爱。
对仁义礼智,信行忠良一窍不通的高俅,只因善于踢球,就成了宋徽宗赵佶面前的红人,步步高升;武艺高强,技惊三军的杨志却落得个卖宝刀为生,最后逼上梁山的下场。施耐庵并没有着更多笔墨刻画朝廷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可那股“*”之气却萦绕在字里行间。
而最令我费解的是那一百零八位被官府逼上梁山才成了土匪,但最后他们却选择相信朝廷,接受招安。难道他们真的相信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场真能接纳他们这群身负重罪,意图谋反的“*臣贼子”吗?果然不出所料,招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大展拳脚的机会,反而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宋江,卢俊义等被*臣害死,梁山泊瓦解,有人出家……
尽管如此,我仍钦佩他们的豪气和重情义;我也钦佩他们敢于维护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更钦佩他们勇于和*的朝廷对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自己做起,见义勇为,对生活中恃强凌弱的的行为说不,为维护正义出一份力。
《水浒传》具体生动地描绘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花荣大闹清风寨等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堪,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投射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这一事实现象。
《水浒传》之所以受人们欣赏是因为它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更是因为它塑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每一个都值得刨析,每一个的形象都非常立体,读他们的百味人生,也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和感悟。看那些并不完美的英雄结局,并不完美的小说结局。因为不完美所以更真实,因为有遗憾,所以会促使人们深思,会警醒更多的人汲取经验,反抗压迫,勇于斗争。
受世人唾弃的潘金莲,最后也没落到个好下场,还不是尸首分离。通*杀夫搁现在都是遭人人唾沫星子的事情,更何况是古代。当那武松手起刀落,将那*夫*头颅砍下祭奠亡兄的时候,真的叫人拍手叫好。但你可曾想过,当武松听到他的哥哥被那*夫*所毒害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又有谁知,从此在世上再也无依无靠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钦佩的人当属梁山泊的军师――吴用了。他并不是人如其名,而是真真的有大用。他的计谋让晁盖和阮氏三兄弟不折损一兵一卒就成功地从杨志手中劫走生辰纲,更是为梁山招来几员大将,这可谓是“运筹于股掌之间”。他的大脑中仿佛藏了一个无底洞,里面尽是奇妙的法子。他的这份足智多谋和诸葛亮的有的一拼,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难为易,轻松处理难题。
提到“水浒传”这三个字你是否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脍炙人口、大气磅礴的好汉歌?看至此处,是不是忍不住就吆喝起来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啊,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啊”,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好汉们的飒爽英姿。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书中的“好汉”宁可背上*犯的罪名,被通缉,亡命天涯,也不愿报官,让官府还他们一个公道;可渐渐地我明白了,就算告到官府那儿,也不过是官官相护,不了了之。犯错的人不会得到应要的惩罚,正义根本得不到维护!毕竟,几乎没有一个官会为了一介素不相识的平民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与其这样让犯人逍遥法外,还不如由他们自己动手,为民除害。
农民的起义不会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无一成功。正是高俅等贪官污吏和蒋门神,李寇等地方恶霸的狼狈为*促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铤而走险。《水浒传》表达了施耐庵对封建社会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思考。宋江值得后人歌颂。但若是以历史为鉴,见《水浒传》一书我不想成为宋江,但我也愿意成为宋江。
世人皆知武松打虎,可你可曾听闻那真假李逵?当我看到结果的时候,那可真叫大快人心。那李逵,可真是脾气火爆,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当他听到那假李逵说自己的可怜事儿的时候,最后却放过了他,让人觉得他是如此温柔心肠,更觉亲切和喜爱。
我若是宋江会选择起义,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水浒传》中人物形象鲜明,如: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打虎英雄武松,黑旋风李逵,托塔天王晁盖……每一个都被作者刻画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每一个人的结局都与他的性格与所作所为密切相关,环环相扣。在作者的笔下,他仿佛是一个真正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其实也正是这样,这些人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农民阶层的真实状况。
所以说,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又怎会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被逼上梁山,又怎会发生农民起义。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果在的,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今也不会有水浒传这本备受人们喜爱的名著了。就像如今,如果中国不上下团结一心,有正确的领导,又怎会在防范*这件事上取得重大成功。只产生极小的损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