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原意是内廷殿阁的意思,从官制角度来看,内阁大臣也是清王朝品官体系中最大的官员。清内阁虽然沿袭明制,但两者又不尽相同。内阁常务工作是:宣布皇帝的诏令,草拟和传达皇帝的上谕;处理奏章以及组织编写国家典籍和收贮档籍等。
和皇帝办公事务。满本房,负责校阅奏章的满文部分兼管重要档案;汉本房,负责把奏章译成满文;蒙古房,主管蒙、维、藏以及外国公文的翻译等。
内阁的前身是清入关前设立的内三院。入关后,多尔衮将内三院进行了调整,规定内三院为二品衙门,并把翰林院分隶于内三院,原内三院由此改名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弘文院、内翰林秘书院。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从一品,不加殿阁衔。他们大多是六部中某部尚书,是大学士的副官和助手。内阁学士,满6人,汉4人,例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主掌传达诏命及以政事发表意见。侍读学士,满4人,蒙古、汉各2人,从四品,管理奏章并进行翻译,但不侍读,也不由文学之士担任。
清朝内阁之下另设有分属机构,主要有:典籍厅,分南北两厅,南厅掌关防(对外行文用印),收发、办理文稿等事;北厅管
、典籍、中书等官。大学士,有三殿三阁,满、汉各2人,皆为正一品。大学士的职责名义上是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实际上则是替皇帝草拟诏书,处理奏章,编写史、志等书,充任会试考官等。
清朝内阁沿袭明朝旧制,内阁大堂设于文华殿南面、午门东侧,沿紫禁城城墙设有内阁官署,以办理阁属各项政务。
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署。很多人对此不认同,认为雍正后军机处才是权力最大的部门,殊不知,军机处只不过是一个临时办事机构,它并不是一个正式衙门,而军机大臣中,多数又是内阁大学士兼任,所以说内阁才是行政级别最高的单位。
在太和门当差,其后又将内三院与翰林院彻底分制,正式组建内阁机构,以大学士加紫禁城殿阁衔,提高大学士的尊崇身份。
,定额满70人、蒙古16人、汉军8人、汉30人,又称中书舍人,办理奏章翻译和各项手续,为皇帝草拟命令等。另有贴书中书,满40人、蒙古6人皆从七品,管作文、记事、翻译、缮写等事。笔帖式10人,由旗人担任,负责书写皇帝诏令等。
治下,乔治一世本为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熟悉德语但英文不甚流利,而其大臣多使用英语但不会德语,于是乔治一世很少出席政务会议,并于1734年任命辉格*领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职务,并逐渐形成了英王不得参加内阁会议的惯例。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后对英王权力逐步限制和削弱。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以罗伯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