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的汇报,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审议通过《中华**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草案)》,讨论《中华**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是中国经济史*的中心议题之一,*已经分别于2001年12月、2002年9月和2004年5月召开以此为主题的三次学术研讨会。实际上,与此有关的讨论还可以追溯到1993年对黄宗智学术理论的讨论和1997年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经济发展比较的讨论。可以说,这是*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宽、探讨有关理论问题最多的一个讨论系列。
历史学派所具有的历史感使其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历史学派也因适应了时代要求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主流经济学派。历史感在促进历史学派自身繁荣的同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也为历史学派赢得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使经济学者,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在回顾学说史时,都要特别地提及历史学派。转贴于三、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衰探源
兰克的实证史学虽然位居19世纪西方史坛的霸主地位,但与其观点和方法不同的学术派别与兰克史学始终并存而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史坛的不同声音开始了对传统史学的深刻反思,并对新旧史学的转型产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中总体史的追求及经济史从历史学中的分立,对日后经济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可以成立。我国正在进行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具有不同于世界任何各国的经济特征,形成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理论假说。这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以此理论假说的证实为主题的中国经济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可以成立。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只要我们实事求是,艰苦探索,这种研究一定能取得成效,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历史学发展趋向的一种重大变化,区域经济史的兴起决不是学者在史学探寻之路上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代史家在史学绝路上的刻意追求。区域经济史源于时代的需求,源于史学本身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虽然纯粹是一个历史课题,但在当前却富有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能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它是研究人类经济史的典型。中国古代文献的丰富与系统又是世界之最。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伟大遗产。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史工作者拥有作出理论概括的最优越的客观条件,也面临着既严肃又艰巨的任务。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历史主义使历史学派必然走向衰落,而历史感则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从历史学派的兴衰中,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学建设,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上文所述W·W·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是对发达国家近现代经济过程的一种理论概括,抽象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这是另一种层次。
傅衣凌先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就特别注意田野调查,上世纪80年代他就曾组织助手在福建农村进行过大量调查,地方文献、口述资料、地契碑刻、历史遗存等大量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在他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我想,吴承明先生讲,经济史学者应"依靠社会学家的成果",似亦蕴含此意。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条件。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部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是否适用,国外资源应如何有效地加以使用,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只有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对这些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过许多经验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在理论上作系统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有学者提出,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经济理论就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凝练和抽象出来的,而任何的经济理论也离不开大量历史事实的验证。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诺斯曾指出:被认为是约束演进理论的经济史,不仅能解释过去的经济绩效,而且为现代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可以用以解释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绩效的日臻完备的框架(四)”。
众所周知,19世纪西方史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兰克为代表的实证史学。实证史学特别强调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证性,主体和客体不存在任何依存关系,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不折不扣地叙述过去发生的人与事。对原始史料,尤其是文字史料的严格考订和批判,是兰克实证史学的基本要求。如此,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便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文字资料,尤其是官方文件是最主要的原始资料。伊格尔斯尖锐地指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