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以营造豪华扩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汉代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因封建世袭政治体制的相对发展,导致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衰,绵延发展。汉朝帝王陵墓一般是封土而作。唐朝,以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
为先务之急。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400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
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
尽管曹丕要求薄葬,和庄子哲学无关,和墨家理念无涉,其至不脱实用价值、利益考量,但他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通过文字说理,旁征博引,且以皇帝诏书的位阶,以诅咒的口吻,把厚葬说得如此不堪,影响世人对厚葬的崇尚观念,这点真要给他掌声。
曹丕这话是有根据的。曹丕说,汉末天下动乱以来,汉朝皇室的各个陵墓都被挖掘,棺木里先皇先帝的金缕玉衣被盗走,有的尸骨被一把火烧了,这样好比死后又遭受一次痛苦。这些皇帝会有这种下场,就缘于厚葬。在墓穴上头又堆土又种树,分明在指示盗墓者:“我在这里。”
地上掩饰完毕,地下也不忘掩护,比如说:墓穴不要放置防潮的芦苇、炭灰;不要收藏金、银、铜、铁制成的殉葬用品,一律改用陶器殉葬;遗体嘴巴里所含的东西,不要用珍珠玉器;遗体不要穿金缕玉衣等等。
当然,薄葬盛行的原因,不会单单因为曹丕的几句话和丧失处理。有些社会条件也不得不考虑。例如魏晋时期经济残破,想花大钱厚葬也有心无力。皇权衰落,门阀世族权利膨胀,盗墓事件频发,佛、道的宗教思想流行,都冲击到儒家传统的厚葬。但曹氏父子的倡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曹丕说得好:“如果魂魄有灵,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进一步说,假如人死后没有灵魂,葬在一起又如何?假如人死后真有灵魂,灵魂自己会飘行,和生前所爱的人在一起。
西汉的杨王孙,不但反对厚葬,甚至身体力行,生前就交代儿子,他死后要*葬。杨王孙死时,用布袋装遗体,入土七尺,布袋拿掉,直接覆土,连棺木都不用。
曹丕比起曹操的观念更为进步,他在诏令中明白表示,后妃去世,如果生前并未跟着封王的儿子到封地去的,就葬他陵园的溪涧西边。也就是说,不必硬性规定葬在一块。
魏晋时期,薄葬之风才开始兴起,厚葬的传统逐渐退位。大开薄葬风气的就是三国的曹魏。魏国统治地区盛行薄葬,不像吴、蜀,仍旧以厚葬为主。
杨王孙显然得到了庄子“以天地为棺椁”的真传。可惜杨王孙大声疾呼兼亲自示范,但不起丝毫效果。厚葬依然盛行。
最后曹丕还不惜用诅咒的魔力警告臣子,不要自以为好心,把他厚葬,破坏他的良法美意。因为“如果以后违反今天这道诏书,随便更改内容,建造陵墓,实施厚葬,等于让我在地下的遗体遭到残害,如果这样,臣僚、儿子就背弃了死去的君王、父亲,不忠不孝,死者若有知觉,将不保佑你们。”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