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十章,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儒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佛家、禅宗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等内容。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度和广度。作者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和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的本质和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简史著作。
本篇分享的《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其人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本书是他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客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又翻译成了中文。据说本书的海外影响力,远超任何一部中国哲学史著作。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曾在自传亲承,这本《简史》,以及冯友兰的另一部《中国哲学史》,对其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
本书虽名为《简史》,并不算薄。若单说大纲,又不外乎先秦诸子百家、汉朝独尊儒术、魏晋佛道兴起,乃至宋元明时期的理学心学。看起来依旧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那套。可关键在于,在这本书里,这些不再是割裂的知识点,而是像历史中的文明那样,有对抗、有交流、有继承。将各家思想融汇贯通,这是本书第一个特点。
书中的冯友兰,表现了一点应向西哲方法借鉴的态度。他认为,“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里我理解的是,做学问要落于实处,不该未经苦思冥想,就直接讲顿悟大道。所谓先要“众里寻她千百度”,再“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自觉地,我又用“诗意”讲道理,看来是中国人的习惯,可也确实好用。
上面说了,中国的哲学常意在言之外,会有很多不可言说,索性就不说。“道、理、心、性”,就这几个词,具体能得多少,要靠自己去顿悟。我个人感觉,西方哲学家的办法,当现实已有的词汇无法描述所思,就自己创造新的词汇。我就有个书友,吐槽西哲总爱发明些概念,什么“超我”“此在”之类。如今我以为,他们不是故意要让人看不懂,可能就是试图把“不可说”的东西给表达出来。即使还是听不懂。
另一方面,本书如今位列豆瓣Top250排名榜。我思考,一部专门设计讲给西方人的中国哲学史书,在国内也能这么受欢迎,是不是说明如今的我们也多少西化了。
不要以为只有“浅出”,书中同时也做到了“深入”。至少对于读书不多的我而言,感觉讲得还是非常透彻的。书里告诉了我,那些本已熟知的“百家”,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之前读过的几本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史相关,已忘的差不多了。可我应该还没有读过咱国家的这类书籍。首先,中国的现代哲学,除了政治哲学,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还得看祖宗的智慧。可我总感觉,中国古代哲学,有时候被“国学”这个词替代了。而国学,又总让我联想到一些可疑的培训班,教的不是处世哲学,就是出家哲学。
中国哲学典籍的形式有点像金句,比如《论语》之类。和长篇大论的西方哲学相比,中国的东西非常朴素和单纯。现如今做学问的,肯定都不这么惜字如金了。
讲述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占了本书近一半篇幅。这让我感慨,看来哪怕以大师视角,中国哲学最值得说的时代,依旧是两千多年前。此时的各家学说虽各不相同,但经过作者的讲解,我发现大部分都认为,“人皆可成圣”,只是成圣之道多矣。
可能也是为了便于西方学*解,书中将中国先哲和很多西方大哲做了类比,比如之前提到的柏拉图。中西结合,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既然原本是讲给外国人的稿子,所以书中的内容务必通俗易懂。对于中国人,理解起来更加没什么难度。唯一的障碍,恐怕就是那引用的一段段古文了。我好奇,冯友兰大师是如何将文言文翻译为英文的。因为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家表达的思想往往是“诗意”的,所谓“非常道”。即,深意往往在文字之外,一经解读就易变味儿。中文阐释中文尚且如此,翻译成外文的难度可想而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