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识资讯 > 正文

真以为自己是谁啊(你以为你是谁,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真以为自己是谁啊

反刍思考,即带着负面的情感去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并更多地关注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人们容易混淆的是,自省并不是一味苛责过去的自己和沉浸于过去的错误中,而是带着一种开放,包容和接受的态度,去反思自己。要知道,正确的自省能够提高我们对自我的洞察,但反刍思考却只可能让我们更难看清自己。

真以为自己是谁啊(你以为你是谁,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与此类似的,有些人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和看法都是粗糙的,他们的思维非黑即白,无法理解事实的复杂性,当他们表达看法时常常是单一的、绝对的,因此无法很好地自我觉察。

,通常他们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非常清楚,熟悉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自己对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懂得如何展示自己赢得别人的喜欢,借此控制他人;但他们对自己缺乏同情心、共情能力这一点往往很少有了解,对别人表达悲悯或理解时,很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

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该方法的提出者JoshMisner教授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

你以为你是谁,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是什么”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只有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为什么可能只是大脑欺骗你自己的一个*而已。

真实的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虚弱不堪的,是黯然失色的,令他们厌恶。一个人要是不愿自我接纳,自我觉察就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不愿看到真实的自己,更愿意活在对自己的无知之中,或是活在对自我的幻想之中。

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没有帮助。

但其实,当我们强找理由时,我们也是在无意识地搜寻那个最简单,且听起来最可信的*。而一旦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原因时,我们就会马上停止思考,不论*对错与否。

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抒发。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

真以为自己很高贵

用餐时,你要请他们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

。心理学家SidneyRosen和AbrahamTesser研究发现,人们十分抗拒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信息。愿意告诉他人关于他们的正面的观点或信息的人是愿意传达负面观点的人的五倍之多。甚至有约1/4的志愿者,在被多次请求的情况下也依然不愿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观点。

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