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校本研修在教学研究的技术方面已有突破,如何以此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是我们的坚持。
教师对“教师是研究者、合作者”的主观认识不到位,这是根源问题。对“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研究什么,怎么做”不很理解,消极应付、被动接受。一些年轻教师对参加校本研究的信心不足,有怕失败、怕出丑的心态,不愿作“靶子”,一些老资格教师不愿再努力,于是他们对观摩听课存在排斥心理,没有积极的心态参加校本教研,认为与己无关,不愿参加合作。
《学记》中“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句,说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的重要性。同样,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是个体获取教改信息、产生教育灵感的巨大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能促进教师合作的氛围,使教师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合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落脚于学校,植根于课堂,但又不能囿于课堂。学校更应该基于统整,推进有效研修,搭建教师自我更新的平台,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学校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引领教师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铺就路径。
完善的家校联系及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等。基于此,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座位表”进行添加设置,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份家校联系表,见表1。
大家都能认识到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活动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信息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格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目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仍不到位。
有些学校组织全校性教研活动困难,常把任务分到各年级组或教研组,由年级组或教研组自行安排。这样,活动变成了拉家常或组长等个别教师唱独角戏,教研效果差。
竞赛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为促使教师进行有效合作,学校可安排一系列易操作可行的、讲究全员参与的、对教师有所获的团体竞赛活动。竞赛的各项活动累计积分,到学期结束时根据积分的高低评出优胜组,学校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作为奖励。
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总结分析基础上,学校召开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及部分教师代表组成的校本培训分析座谈会,座谈会上通报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并听取了各位组长对校本培训的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师自主学习与行政考核促进、同伴互助与学习型团队建设、校内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与校外专家理论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思路。
在省教研室的带动下,那几年,全省教研系统都把改进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促进基层学校开展有效教研作为区域教研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温州、台州、嘉兴等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直影响至今。
不过,在前些年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努力后,我们认为,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是要继续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配合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六届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上,我们确定以“研究学生:校本研修的新聚焦”为主题,基层响应热烈。如何研究学情?如何基于学情,促进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教学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个体的智慧有限,需要汲取他人经验为我所用,需要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需要学会共享资源,以减轻自己的精力负担。遇到难题时,把问题抛出与他人交流探讨,得到组织的支持,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帮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见,教师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