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万水千山如此多娇,历来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欣赏不完的诗词绝句,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几首,请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搜寻更多。请选择喜欢的诗词,多读几遍,体会诗人的情怀,看谁记得最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圣学、成圣贤的一生。在明中叶这样一个苦闷和黑暗的氛围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其一生的心学思想,并自觉地将他的心学运用进文学创作实践中,用一颗“良知”的心去记录人生,抨击罪恶,形成了由心学理念构成的美学*。
一个成名的作家其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激昂豪放,清照的凄婉缠绵等等。诗歌因内容也有婉约、豪放,平淡、绚丽,通俗、含蓄等之分。在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诗人、作品固有的语言风格,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从唐代开始,我国山水画开始注重诗画合一,提升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宋代成为我国诗画的鼎盛,发展到明清风气大盛。中国山水画境之美得益与诗结缘,在意与美的双向前进中拓展,给山水诗意境与美感的成熟提供了沃土、阳光、雨露,中国山水画走向至高至美的境界。
王阳明对山水诗情有独钟,山水与他,如同知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遭际,命运的无常使得诗人身心俱疲,急需寻找释放心灵的出口,亲和自然,融会造化,寄情山水。他的足迹每到一处,总是投身自然的怀抱,在山水之中陶冶情操,深悟大自然的美妙。他徜徉在山水之间,用哲人的智慧静心观物,感悟人生宇宙的理趣。在纵游山水中随处体悟人生意义,从山水风景中印证心学的内涵,体悟良知的奥妙。
这首简单的二十字小诗却摄入了“舟”、“日暮”、“烟渚”、“客”、“旷野”、“天”、“低树”、“江”、“月”等多个意象。诗人把意象都并列式的组合在一起,没有罗列意象之嫌,也没有生硬之感,反增添了自己的愁绪,“泊舟于烟水空的洲渚,已令人不胜惆怅,暮色又为客居异乡的游子增添了几分新愁”。“清淡如水墨画般的月夜江景,便通过抒写泊舟闲眺的情致而立呈眼前”,从而营造出一种“深情闲淡”的意境。
水和石之间沉默的对话,缓慢而坚韧,其结果就是产生一种瑰丽的自然景观,它被地质学家称为“喀斯特地貌”,双河溶洞就是由白云岩挤压形成的结晶,这一过程持续上亿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