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越王勾践的国王。他有一个大臣叫做吴起,吴起很有才华,越王勾践非常信任他。有一天,吴起向越王勾践建议,如果要打败邻国吴国,就必须先攻占吴国的都城乌江。吴起说,只要越国派出大军攻打乌江,吴国就会派出更多的士兵来守卫,这样就可以分散吴国的兵力,从而轻松攻占吴国。
也称充血性心力*或心功能不全。*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及组织*的需要。主要*是呼吸困难、喘息、*等。
结果,晋文公使用咎犯的计谋,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而论功行赏的时候,却首先奖赏雍季。左右的人不理解,劝谏说:“城濮之战取胜,用的是咎犯的谋略,却先奖赏雍季,后奖赏他,可能行不通吧。”晋文公胸有成竹地说:“雍季的看法,对后世有好处,而咎犯的主张,只是一时的用处,怎么能把一时之功放在对百世功业都有利的主张前面呢?”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主要讲赏罚要合乎道义。它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晋文公将要与楚国的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分别问计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议使用诈术,说:“经常打仗的君王,不反对狡诈。君王你也可以用欺诈的方法。”雍季则持相反的意见,说:
在涉及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上,晋文公眼光高远,胸怀广大,表现出了一个贤明君主应有的胸襟和气度。因为晋文公明白,谁赏赐得重,*就会仿效他,这样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效仿狡诈,教化成功也是失败的。所以孔子评价晋文公说:“面对困境使用狡诈的方法,可以战胜敌人。回去后尊敬贤人,可以回报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自始至终都用德行修身,但也足可以称霸天下了。”
雍季认为,使用欺诈的方法,犹如竭泽而渔一样,只顾了眼前利益,虽然一时可用,战胜了敌人,但往后就不能再用了,不是长久之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信,为立人之本。言而无信犹如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有一无自断生路自取灭亡。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的残酷剥削。
晋军和楚军交战前,晋文公召集子犯商量说:“楚众我寡,怎样战才好呢?”子犯回答说:“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子犯之言问雍季,雍季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没有听雍季之言,却用了子犯之谋,于城濮一战,大败楚军,大获全胜,结果逼得楚将成得臣*了。
竭泽而渔: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形而上学就是忽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关系。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竭泽而渔中的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涸泽而渔中的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竭泽而渔不仅仅只在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很多的例子,比如许多木材的砍伐,如果没有合理的伐木计划以及保护措施,那么就会导致森林的破坏,最终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另外一个例子是过度开采矿物资源,如果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储量以及保护措施,那么也会导致资源的枯竭。最后,当然还有一个最为显眼的例子,那就是环保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环境污染,那么污染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健康。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