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滑稽的是,在国内家长争相按刘卫华的模式培养下一个刘亦婷的时候。2003年,一则新闻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哈佛大学顺利毕业的刘亦婷为了拿到绿卡,竟然加入了美国籍,并留在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很多中国家长都曾经非常坚定地相信刘亦婷会履行她学成归来报国的承诺,却没想到时过境迁,那个当初的榜样女孩,为了名利而选择了另一条和初心完全相悖的道路。
刘卫华是一名出版社的编辑,在刘亦婷被哈佛大学录取后,她萌生了用一种人物传记的方式宣传自己教育模式的想法。刘卫华在自己的书中传递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刘亦婷被哈佛录取是最成功的教育,二是这种教育模式人人都可以模仿。
没有人能够去批判和决定刘亦婷和刘卫华的选择,因为那是她们的人生。但是无论是刘卫华打造一个哈佛女孩的过程,还是刘亦婷立志报国的人设,最终都成了一场荒唐的泡影。留学生的“有去无回”,也是当今留学热潮的环境下,一种令人可惜的遗憾罢了。
书中记录过刘亦婷说过的一句话“就在这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一夜之间,刘亦婷哈弗天才女孩,国之骄子的形象,和刘卫华虎妈式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标准”模板。这一场新型教育的风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当时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
在拉瑞的指导帮助下,刘卫华为刘亦婷精心打造了一份履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这份履历由拉瑞负责推荐给了哈佛,当时的哈佛大学在中国的招生还没有现在这么严苛,而有贵人相助的刘亦婷,完美地掌握了被录取的所有条件,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幸运儿。
再也没有人相信刘卫华《哈佛女孩刘亦婷》中那些所谓的经典教育理念,在层层的揭露中,还有人发现哈佛女孩的事迹,其实只是一场人造的“神话”。在刘亦婷高中毕业前,身为母亲的刘卫华就四处探求让女儿出国留学的途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结识了美国律师拉瑞。
在刘亦婷毕业后,最开始去了一家美国公司实习,走过了一段平平淡淡的生活,名校毕业的她似乎并没有预期的发展得那么好,连续从事几份工作后事业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这让她离踏入美国资产阶级十分遥远,最终她决定自己创办公司,然而先后创办的两家公司都以失败告终。
这种做法和她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她没有像当初承诺的那样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发展。拿到美国绿卡外,以前的凌云壮志似乎都成了一段空话,她的人生也因为她的选择而就此改变。
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贫苦工资微薄,张欣武却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刘亦婷六岁生日的时候,他花大价钱给她买了一台显微镜以此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曾在书中写道,要从激发孩子的兴趣下手,在孩子喜欢接受的前提下,再去进行有益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素质提高。
然而书中高强的学习方式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性,并不能以一类同,这本书成为许多学生童年的阴影,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还要受到各种折磨,仿佛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些教育方式就成了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她在高中的时候并没有获得社会上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时的她仅仅只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她能考入哈佛大学,除了名列前茅的成绩,更大的原因在于她父母的重视,在那个尚不开明的年代,她父母已经早早为她安排好了一切,比如各种户外实践、各种留学要用到的证书,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东西都是在为刘亦婷铺路。
刘亦婷高中时期就是班级里的好学生典例,老师常常以她自律的学习态度来教育其他同学。她学业上的优秀是客观事实,但是在过于苛刻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同样学不会宽以待人,她会像老师一样苛责同学,与同学的相处中少了同龄人的亲近自然,不过这一切在优异的学习成绩下,似乎成了不怎么重要的事情。
在放弃中国国籍之后,刘亦婷嫁给了一位白人律师,据说两人感情稳定生活过得十分尽意,并且已经有了孩子。刘亦婷现在成了“秦岭资本”的合伙人,也就是为美国富豪推销房产的中介而已,然而比起她少年时的才名,如今这些成就就不怎么引人注目了。
其实被哈佛大学录取,除了她自身的优秀外,还和一次机遇密不可分。她在一次美国的夏令营中结识了一位名为拉瑞.席慕思的人,这个人在美国有一定的名气,他非常欣赏刘亦婷的谈吐和思维想法,并主动为她写了一封推荐信,这封重量级的推荐信为她进入哈佛大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她一起年少成名的其他人相比,刘亦婷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我们无法以简单的几件事去评定别人的一生,是非曲直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刘亦婷的选择是否正确,只有在她的生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