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自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译文】最为高明的智慧,是像水所具有的德行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众人都喜往上走,水却往下流聚,水这样的德行就几近于道了。有水这样德行的人,所居之地必是智慧之选;心态深沉而不起波澜;与人交往诚心相待;言而有信;管理施政手段必会高明;做事有章法并善于把握时机。这就是因为像水一样的不争,所以不会有什么可担忧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就简单了,只要做到了“心地澄明”,再做其它任何事情就会体现出智慧和高明来,自然就有着诸多的“善”,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正解。
关于第一个问题,水的德行,为什么几于近于道?道具有本源性,本号在第四章里专门讨论过“道”,“道”是生发万事万物之根本或基础性的东西。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又是喜下流而聚集,可视其具基础性。于是,我们可以说水的德行与“道”品性相近。
读此章最重要的是要问两个问题,第一,水的德行,为什么几近于道?第二,接近道了,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善”?根据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判断一个读《道德经》的人是否真懂了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实回答这两个问题,是要在老子的核心思想中进行逻辑推理一个过程。事实上,本章中老子也是拿具体的水来举例,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说明他老人家的核心思想。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当水遇到阻挡他会试图绕过去,如果实在绕不过去他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击,从来不知道疲倦,因为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战胜对方,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十年百年千年甚至更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