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录取通知书所用材料也颇为挑剔,质地有绫绸、木、纸等,考试等级越高用材越讲究。宋朝人赵彦卫所著《云麓漫钞》卷二载:“
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如《儒林外史》描写报榜的情景:“
科举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分级分类功名考试,从早期的二级到后期的*、四级,实际就是地方与*两级。解试(州试)、乡试、童生试便是地方考试,也都要发放通知书。但发放的方式差异较大,一般在张榜公布后,第一时间通知到考生个人。
“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可见其重视程度。五代人王仁裕所作《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中写道:“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快递到学生的手中,而在古代,学子考取功名,中榜者,除了朝廷张榜公布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报喜”,让世人知道某学子中榜了。中榜的学子,成为当地一时的热议话题。
但由于泥金帖子是学子附于家书中寄出,而非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故不少人认为此非正式“录取通知书”。而杨万里诗中的淡墨榜又为何物呢?原来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用淡墨书榜,称为“淡墨榜”。
到了民国,录取通知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相比较之前的“捷报”,录取通知书也更加有特点,录取通知书的文化开始形成了。只是没有现代通知书那么花哨,而且仍然可以看出有“捷报”的影子,并且也很古色古香,那时候称“同学”为“君”,且开头会有“台端”字样,“台端”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对别人的敬称,这也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敬。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宋朝人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四载:“
而唐、宋时期的“金花帖子”,除报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地记载主考官,除了他们的头衔,还有他们的详细资料,如生于哪年哪月哪日,还有他们的祖父名字,父亲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入学通知书”,与如今相比,实在是太特别,太有趣了。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中即有这样的说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官方就差人送来捷报。
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是一种官府行为,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榜人”,也叫“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
”“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通知书用之来书写,突显金榜题名的隆重和喜庆。“金花榜子”则写在一种木板上,但这非普通木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
自古至今,“金榜题名时”都是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值得庆贺。如今的入学通知书较为简单,一般是学生姓名,所考入专业,持书报到,学校公章等。而在古代,及第的录用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复杂、隆重。
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填上被录取学子姓名、名次等即可,榜吏就不需要像唐宋时那样书写整个内容,但像三甲一类的录取通知书还是要书写的。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谓之“过朱”。
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这样的等待在古代称之为候榜。这些场面在《儒林外史》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