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反正我看他的书不是为了给他增加一个粉丝,也不是因为他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就像登山遇到了草莓,但是登山是为了一览众山小,而不是为了草莓。
村上春树最新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似乎开始放开自己,敢于批判现实了。以他的文学成就和水平来看,世界的确欠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71岁高龄的村上春树,还有没有机会得一次诺贝尔文学奖。
村上春树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坚强,他曾经不顾别人的劝说,强行到以色列领一个文学奖,并在演讲中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没错,他的作品让人看得出来,他的确是站在鸡蛋这一边,但是他却不敢大声的批判和反抗高墙。他的倔强正是他作品中的矛盾的体现,因为文章中有些不敢写,但是现实中就不得不伪装坚强。
说到底,青春期年轻人最焦虑的是什么?是爱情的不确定性,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渡边和直子的爱情,永泽和初美的爱情,都是被这种不确定性打败。而拯救这种焦虑的也是爱情,绿子对渡边的爱,单纯而美好,从不考虑其他的因素,这也是绿子最可爱的一面。她的爱是一种救赎,不仅拯救了她自己,也拯救了渡边。
《挪威的森林》虽然知名度最高,也最受欢迎,但显然不是村上春树最好的作品。当然文学这种东西本身就见仁见智,不得不说的是,《挪威的森林》的格局是小了一些。
村上春树在《1Q48》中说:不必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难道只能这样了吗?不是,小说其实给出了治愈这种孤独的*,那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顺从自己的内心,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过程,而不在于寻找*。
当然这只是表面,如果只把《挪威的森林》归于青春恋爱小说,显然是低估了它。它其实在讲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孤独,或者说人存在的意义。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马尔克斯认为,孤独就是“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所有一切种种,最终都归于孤独。孤独的不只是个体,而是整个人类,所以人都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排遣这种孤独,交朋友,谈恋爱等等,但到最后发现一切又回到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们处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却又无法逃避和对抗这种孤独和无力。他们走在熟悉的环境中,望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就如同这部小说的书名一样,感觉就像迷失在了森林之中,孤独,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村上春树,和莫言比起来,并不差,但也不能说高到哪里去,只能说各有千秋。但是显然,年轻人还是更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
《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青春。不仅是男主角渡边彻的青春,还是绿子的青春,也是直子的青春,更是书中每一个人物的青春。每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时期都面临着迷茫和焦虑,但又各不相同。
年,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