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渊研楼文录》整理者汤序波,是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他也是汤炳正先生的哲孙,著有《汤炳正评传》《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等,曾于2022年5月接受三峡晚报记者专访。
从《渊研楼文录》的内容看,楚辞研究占据了主体,“屈学答问”部分卓见迭出,但其价值又远不止于楚辞研究。仅从“书信拾遗”103通来看,信中所蕴含的学术睿见,足为后学津梁,友朋交往间的无隐直言,具见前辈学者风范。通信对象包括汤国梨、姚奠中、章念驰等章太炎家人与*,也有姜亮夫、饶宗颐、王仲荦、王利器、竹治贞夫、苏雪林、褚斌杰等中外著名学者。对于研究章太炎学术传承和当代学人交往,都不失为宝贵的资料。
三峡晚报讯(记者冯汉斌)章太炎*、楚辞大家汤炳正(1910-1998)生前编定的文集《渊研楼文录》日前由上海*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分为“屈学答问(75题)”“序跋荟存(36篇)”和“书信拾遗(105通)”三部分,32万余字。该书由汤序波重校整理。《渊研楼文录》也是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编的章学研究“菿汉丛书”之一。
《汤炳正传》贯穿古今内容丰富的学人传记,是作者2000年港版《汤炳正评传》的升级版。汤炳正是著名楚辞专家,章太炎的*。该书真实讲述了一位语言学家的风雨人生和治学态度,传达出一个鲜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本报讯 章太炎晚年入室*、著名学者汤炳正生前编定的文集《渊研楼文录》(汤序波重校整理)由上海*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为《屈学答问》七十五题,二为《序跋荟存》三十六首,三为《书信拾遗》一〇三通。书中所蕴含的学术睿见,足为后学津梁;友朋交往间的无隐直言,具见前辈学者风范。该书也是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编的章学研究“菿汉丛书”之一种,是研究章门学术传承和当代学人交往的宝贵史料。
学生问:“屈赋中不只一次以伍子胥自喻,学术界对此歧说颇多。最有代表性的意见,以为屈原绝不会肯定子胥,凡提及子胥的作品,皆非屈原所作。先生的意见如何?”
汤炳正是章太炎*、楚辞学大家,但因为没在名校教书、培养的*少,影响力受限,实力被严重低估。《屈赋新探》外,这本《渊研楼文录》也是汤老学术实力的完美展现。
从上述两个韵例来看,“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这是属于第一韵例,即以“之”的上一字“沉”、“封”叶韵。“封”在古韵东部,楚的东部已与冬部相通(如《离骚》首节以“庸”叶“降”),古韵冬、侵二部多混用,故又得与侵部的“沉”相叶。前人不察,以为“封”“沉”二字不同部,不得相叶,乃于下句改“之”为“金”,以求与上句“沉”字相叶。而不知《天问》全篇无此韵例,徒增纠葛。
按洪氏《补注》引一本作“雷开阿顺,而赐封金”。古今校读此句者,从彼从此,莫衷一是。但如果以《天问》全篇用韵的规律为依据,则是可以判断正误的。汤先生分析说——
《天问》的韵律,凡每节二、四句末皆用“之”字者,则“之”字不人韵,韵脚在“之”的上一字。凡每节二、四句末,一有“之”字,一用他字者,则“之”字人韵。与他字相叶。其第一例如:
此节用两“之”字,故“之”字不入韵,其韵脚皆在“之”的上一字,即“道”与“考”相叶。此例全篇凡十三见,无一例外。
接下来,汤先生又举证了楚国贵族申包胥对伍子胥复仇的理解来说明楚国当时也有类似的道德观念。“我们既承认,以乞师“兴楚”为志的包胥可以肯定子胥,难道以“存君兴国”为志的屈原就不该肯定子胥?这样来读屈赋中以子胥自喻的诗句,才能得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