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们的名字一次,就要哭一次,我想他们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94岁的夏淑琴将一捧菊花轻轻地摆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86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无辜同胞惨遭杀戮。还有几天就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前举行。
葛凤瑾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儿子,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昨天他也来到了现场。“今天到‘哭墙’前,既是替父亲悼念家中不幸遇害的祖辈,也要祭奠千千万万的同胞。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担负着把历史真相传递下去的使命和责任。而铭记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让更多人明白和平的可贵。”葛凤瑾说。
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哭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中元摄
“毛德明,37岁,在内桥湾48号被日军*杀;汪有忠,39岁,在安德门被日*杀;施学洪,40岁,在西家大塘41号被日军*杀”家祭开始,来自南京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晏子豪与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刘子叶,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共同诵读30名遇难同胞的姓名、遇难年龄、遇难地点、遇难方式,以此表达对30万无辜而鲜活的生命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的深切悼念。
家祭还未开始,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和大学生代表就手捧白菊,早早肃立在现场。94岁的夏淑琴、95岁的艾义英、89岁的刘民生3位幸存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哭墙”前,他们身后,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媛、曹玉莉等。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丁昱丰仔仔细细地用笔为一位位遇难者的名字“描新”,在他看来,这样做可以让遇难同胞的姓名更加清晰,也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一直在诉说,提醒我们不要遗忘曾经的伤痛。”
听着这一个个名字,刘民生表情凝重,忍不住落下泪来,“那时我们全家在难民区里避难,我还小,一直哭,日本兵冲过来朝我刺了一刀。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青壮年全部被日本兵抓走,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曹玉莉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发言,她说,父母生前一直告诫子女们,永远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我们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纪念馆邀请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的30多名青少年代表参加活动,传承历史记忆。
晏子豪说:“30万同胞惨遭杀害,每一个人都需要被铭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爱国爱家、努力奋斗,不让惨痛历史再次发生。”刘子叶说:“通过诵读,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意义。”
幸存者后代、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媛带着儿子参加活动,她说,“哭墙”上镌刻着遇难亲人的名字,为他们的姓名“描新”,让姓名以醒目的颜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让这段历史时刻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父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他们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历史见证人’的使命,一直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
“毛德明,37岁,在内桥湾48号被日军*杀;汪有忠,39岁,在安德门被日*杀;施学洪,40岁,在西家大塘41号被日军*杀”活动中,来自南京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晏子豪与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刘子叶满怀哀思,共同诵读30名遇难同胞的姓名、遇难年龄、遇难地点、遇难方式,以此表达对30万无辜而鲜活的生命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的深切悼念。
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只是书本里的一段历史,也是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受害史,更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这面墙上一排排、一列列遇难同胞的名单,时刻警醒着我们,南京不会忘记86年前那段悲惨历史。”
“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要来参加祭奠!”94岁的夏淑琴老人步履蹒跚,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残忍杀害的7位家人,哭诉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