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女性群像体现出每一时代女性的质地。杨烈芳的母亲和嫂子等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们在贫困岁月中坚韧生存;杨烈芳一辈虽难以读书考学,也无法继承土地,但有机会外出闯荡,成就自我;再小一辈则生长于城市,受到高等教育,有了*的思想和见识,经由时间和空间的区隔,在这代人眼中,前杨村是家乡,更是风景。周瑄璞通过这些讲述,不仅呈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时代变化给女性命运带来的深刻影响。
“又或者,——一种散发着细微红紫色光芒的可能性——在一片黑暗的*之洞中,那个阳光、活跃的娇小身影向他奔跑而来,头上的花环和铃铛随着脚步,发出轻柔的噪响,就像晚风中的藤条一样。”
“洛弗尔教授的一项发明将蒸汽动力从一项麻烦且复杂的技术转化成了一种可靠的能源,几乎为整个英国舰队提供了动力他的伟大创新其实相当简单:在汉语中,表示‘蒸汽’的词语是‘气’,而这个词还有‘*’和‘能量’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一项发明正是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决胜因素。如今整个英国都依靠蒸汽维持运转。”
本书富于同理心地提出了“探索母亲的主体性”这一视角。作者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一个个女艺术家在“好母亲”与“创造力”之间寻求平衡的故事娓娓道来。由此,她指引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初生的婴孩令人手足无措的状态,也看到了育婴的体验如何内化、滋养了女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进而成为她们生命故事里深具光泽的一部分。
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当读者随着文本进入这个巫医家族的故事时,也进入了虚实难辨的情境中。小说以重掘外公的棺椁为核心故事线,在追忆中穿插着史料照片、丰富细节,像织网一样编织由梦境现实交错而成的故事。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全书感情真挚,文字沉静而克制,读来像置身于临终*那方小小天地间,与作者一同倾听,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真实的恒常。
周瑄璞最新长篇小说《芬芳》是一部书写乡土生活和女性命运的作品,小说描摹河南前杨村杨氏大家族四代人的众生相,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其中,杨引章、杨烈芳兄妹的成长历程是故事主线,杨烈芳、白氏、魏春棉、素芬等角色又构成一组女性群像。
以老人即将离世的发问作为书名,《我该走了吗》是以年老的心灵对撞年轻的、不安的、逝去的心灵们,尝试注视、理解并哀悼他们的活力与痛楚。作者采用大量自由间接引语,使叙述保持着开放、反思与引入历史的可能。这也使小说勾连起不同的时代际遇,直面其中不时回响的情感波动。由此,
魔法源于翻译,而翻译又基于不同的语言。小说将时间设定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的枝蔓延伸向世界,使之有能力网罗全球的语言人才。这桩罪恶的事业依赖于来自殖民地的外邦人,但讽刺的是,他们又被视为“他者”,尖锐的冲突也潜藏在体面的精英教育之下。作者巧妙地将逐渐紧绷的社会矛盾埋藏在主人公罗宾的成长之路上,临近结尾才全盘托出,小说也转向热血沸腾的革命叙事。
书中写京都大学登山探险的风潮、盂兰盆节“五山送火”的仪式、中秋风俗的变迁、校园里各种植物的繁茂生长,文字舒畅细腻,充满朴素的生活情趣,又因为时常反顾故乡的相似风物,为散文增添了一份思乡怀故的温情。
女人到了这时候,谁也不会在意你漂不漂亮齐不齐整,总之都是好看,烈芳一张圆饼似的黑脸饱满紧绷,被灯光照得闪着亮光,吧唧一口菜,吱溜一口酒,小嘴说个不停,小黑眼睛一眨一眨,倒成了最可爱的女人。
《观相山》是70后作家艾玛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展现了*背景下一对体制内中年夫妇的烦恼生活。人到中年,就像攀爬一座丘陵,既要承担经济压力、背负房*,又要处理儿女惹出的麻烦、关怀老人的心理和生活,攀爬的过程足以让人*吁吁。小说主人公邵瑾和范松波相互搀扶着越过生活中的坡道,使人感受到迷茫生活中的安稳幸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