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风俗志》中记载,*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时是*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每年立秋,按照老*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
酒:立秋有喝“秋水”的习俗,立秋当天,喝一杯温热的酒,不仅可以起到暖胃的作用,同时口感也会更好,小酌一杯,细细的品味这口酒的香醇和浓厚。
茄子:这个习俗源于明朝,目的是为了犒劳士兵。为了对付秋老虎,我们应该食用一些清热祛暑的食物,而茄子具有清热解毒去火的作用,非常适合秋季食用,而且茄子还可以缓解*胃炎,润肠通便。
西瓜:在我们国家,有着立秋需要“啃秋”的习俗。在立秋这一天呢,我们啃食西瓜,代表着我们要啃去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气,润养五脏。
瓜:立秋我们不仅要“啃秋”,我们还要“咬秋”,在炎炎夏日里,酷热难熬,时逢立秋,需将其咬住。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传统*还认为,因秋天由肺主宰,从饮食上讲应多食酸,少食辛。这是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还要禁寒凉。因秋天多风燥,饮食要多喝粥。
老话有“贴秋膘”的说法,一般来说到了秋季,气温凉爽、食欲恢复,人们往往容易心情愉悦、进食过多。同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属于“进补”,殊不知进补也需要适可而止,摄入热量过剩,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对人体健康反而不利。
立秋不代表着秋天真正的来了,其实这个时候天气还是很炎热,我们还要做好祛暑的工作,特别是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可以去除身体里的酸性物质,有清热解毒的效果。秋季比较干燥,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也可以多吃,比如芝麻、蜂蜜、糯米等,另外还可以多吃豆类食物,少吃一些油腻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