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介入(“突破艺术和宗教的联系”)从三个方面探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首先,走出艺术系统,考察了存在于异质*情境中的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意指矛盾问题。其次,结合霍皮部落委员会和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最近的争论,认为文化信仰的传播存在着对立的价值体系。最后,考察柏拉图对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必要性的艺术的适当位置这个持久难题的讨论。
现代艺术观念的宗教性是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引用朱迪斯·巴特勒最近的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把“世俗化”看作宗教传统在“后宗教”场域中“存活”的方式,那么就艺术矩阵而言,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谈论两种不同的框架:世俗主义与宗教,而是两种密切关联的宗教理解形式。有关艺术表现与神圣真理关系的古老框架继续困扰着当代的艺术观念。
同样,本研究项目也是在分散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网络中进行的。1972年,格雷戈里·贝特森以以下方式开启了这项智力挑战:
学界往日所揭示的传统艺术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其历史的误解,《艺术并非你想的那样》作者普雷齐奥西和法拉戈呼吁从哲学、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对这个主题及其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进行彻底的反思。
公共部门迫切需要采取干预措施,不仅要对环境和社会灾难的不作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予以发声,还要有说服力地表达社会正义的问题。我们决定将自己置于世界的澳大拉西亚南部,是希望能够了解以欧美为中心的艺术体系是如何对全球艺术网络只提供局部视角的。
作者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艺术的危险与视觉的陷阱、蒙蔽我们的框架、对艺术*的解构、当地艺术和全球的交集,以及商品化艺术的艺术性。具有挑衅性和开创性的是,本书将重塑关于艺术在当今世界的性质、意义和“最终命运”的传统假设。
我的目标不是工具性的。在转换规则被发现时,我并不想用它们来取消这种转换或“解码”这个信息。将艺术对象转化为神话,然后对神话进行考察,只不过是回避或否定“什么是艺术”的一种巧妙的方式。
为了让贝特森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更进一步,我们既不回避也不否定“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询问相信艺术是什么、什么时候是艺术以及如何才是艺术的理由。
第四次介入(“解构艺术的实践主体”)将艺术家之间最近的合作实践产生的影响考虑进来,继续对有关艺术实践主体的讨论进行考察。这些艺术家除了作为审美商品的创造者,还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团体中。最近的国际双年展和以社群为基础的艺术活动现象有助于阐明艺术的实践是具有分散性而非独创的。对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来说,这些活动所暗含的政治和伦理影响具有潜在深远的意义。
那么今天的“艺术”是什么样的?它的命运将走向何处?本书批判性地介入了一系列当前关于艺术观念的争论——揭示那些在通常的讨论中缺失或未提及的东西。
第一次介入(“艺术和作者”)关注启蒙运动的另一面,阐述当代对艺术观念理解的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这一次“介入”*艺术家、作品及其各自目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拓扑结构谱系。它考察了一些西方*教在早期现代时期(约1400—1700年)运用形象、作者和责任观念的一些重要方式,其为后来对艺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后启蒙时代“世俗性”理解提供了一个框架或标准。
这些对艺术观念重要方面的介入性研究是双管齐下的,由七个叙事文本和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组成。有时候后者范围较为广泛,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论点的更多线索。
本书由一系列对当代艺术探讨的多方面介入性研究交织组成。这些介入性研究旨在清晰展现在今天出现和使用着的标准艺术体系的矛盾、难题和影响。这些都是对艺术/艺术性/技艺的重要尝试,它们把(今天通常所理解的)艺术视为一种有问题的现象。不仅是艺术和它的问题,更是艺术在当今社会的窘境。后面的七篇文章提出的观点相互重叠、牵连并支撑,主要探讨坚持今天的全球艺术体系有什么危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