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质百科 > 正文

休谟问题一和二(休谟的归纳问题)

休谟问题一和二

休谟问题一和二(休谟的归纳问题)

认为经验论的方法存在问题,认为经验论关注于分解的,没有联系的孤立的材料,然后再用外在的联系把他们综合起来,这样的结果,就是怀疑这样的外在性是否可能。而黑格尔的立场是内在的联系,联系内在地就处于感性之中。

一般人们在伦理性语境中使用“休谟问题”强调的是第三点,在认识论使用这个词,则是1和2两点,因为1和2是交织在一起。

第一种,认为怀疑论是对于现成的某种结论的怀疑。而黑格尔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对于自身的否定。大白话说,我比你更流氓,你不是怀疑我的结论吗?不劳您费心,*自己就会怀疑自己。

那么黑格尔是怎么处理休谟问题呢?严格说来,黑格尔没有直接解决,而是间接地涉及到,我们可以把他归纳为两种模式,

也就是说,怀疑论仅仅在对象层面思考问题,他没有意识到怀疑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自我意识是作为紊乱的,自相矛盾的状态,而这样的自我否定,如果*无法积极地把他运转在自身之中,就会呈现出偶然性,从而丧失了*的普遍性,从而陷入到怀疑主义。

休谟的归纳问题

也就是说,黑格尔的哲学类似于,没有超出概念空间之外的感性材料,所以休谟一开始的观点就错了。因为休谟一开始是以感性材料立论,然后推出因果律无效。

因此黑格尔试图把怀疑主义内化到*的某一个环节,*自身依然是超乎于这种之上,并且试图暗藏这样的观点,即怀疑论的根基恰恰是确定性,只不过这个确定性不是现成的,而是*作为超乎特定环节之上的确定性。

认为,经验论原则上已经蕴含着形而上学在其中,也就是说思想已经植根于感性材料之中,所以黑格尔在这一点继承了康德的观点,范畴已经潜藏在处于感性材料之中了。

第二种,认为怀疑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承认基础上的怀疑,所以怀疑的根基恰恰是确定,而这个确定性就是建立在*自身,他说:

举个简单数学的例子,肯定有人问过为什么1+1=2,康德就在寻找原因。但是康德总不会傻到这么说,“因为1+1,所以=2”。

休谟最经典一句名言

其实中世纪*神学家也怀疑过因果律,他们认为,“太阳晒”和“石头变热”的恒常规律是*的习惯,只要*他老人家乐意,“太阳晒”和“石头变冷”也能成因果关系。休谟只是把上帝这个主体替换成了“人心”,这样反而不对,我们又不能自己控制这样的习惯,什么规律完全是外部世界决定的。*神学家说是上帝的习惯反而还更有道理。

他发现如果他的手伸向老人的口袋,仿佛在伸向自己父亲的口袋,请问他这个价值问题哪里来的?儒家。儒家的价值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他是中国人,儒家的价值观念深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这个价值观念不是用理性论证出来的,而是孔子说的那个“仁”,叫“推己及人”。

”在英语当中本来是个情态动词,应当。现在休谟的做法是仿造了德语的做法,在德语当中所有的名词,不管这个名词在句首还是句子中间、还是句尾,第一个字母总是大写的,学过德语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你看德语的一句句子,你马上就能辨别这句子中哪几个是名词,它只要第一个字母大写,它就是名词。

所以孟子那句话说对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不是一种理性论证出来的东西,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它发端于儒家,从孔子开始的,然后孟子发挥了,或者又如阳明讲良知了,这哪里是理性的结果,理性推论的吗?不是。

有话要说...